邀请专家对所有项目幼儿园
实施第一步支架的情况进行指导
第一步支架实施1个月以来,各项目幼儿园积极参与实践和研讨,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有效推动了儿童观、教育观的转变。为更好地帮助每一所项目幼儿园开展课程游戏化建设,我们将组织专家对所有项目幼儿园实施6个支架的情况进行逐一指导,专家指导意见将通过省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直接发布到每一所项目幼儿园,各级幼教专干和教研员可以看到本地区所有项目幼儿园的专家指导意见。为此,请各项目幼儿园于9月1日至10月30日之间登录江苏省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发布本幼儿园实施6个支架的情况,具体要求如下。
关于支架1:
u 上传一个3分钟以内的儿童户外自由活动的视频(容量不超过300兆),附一段300字以内的观察记录;
u 上传一段同事们之间围绕上述视频的讨论音频,时长8-10分钟,讨论各自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观察与分析;
u 园长提出一个实施支架1过程中的问题。
关于支架2:
u 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任选1条目标,举出3个案例,通过幼儿的表情、动作、行为、语言等分析幼儿正在发生的学习及典型性行为,每个案例不超过300字,上传到系统中;
u 园长提出一个实施支架2过程中的问题。
关于支架3:
u 上传活动室课桌椅不同摆布方式的照片,不超过5张,每张照片容量不超过3兆;
u 园长提出一个实施支架3过程中的问题。
关于支架4:
u 如果开展了相关的实践,上传一段5分钟以内的儿童自助餐视频,要求包含教室内或幼儿餐厅内的餐前准备、取餐、进餐、餐后整理等内容;
u 上传一段说明:自助用餐的基本规则、整个班级一次用餐的总体时间、等待用餐最长时间、儿童的表现等(说明年龄班),及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字数在300字以内;
u 园长提出一个实施支架4过程中的问题。
关于支架5:
u 在课程资源地图中提供3处幼儿园周边的课程资源介绍,及预设有可能引发的幼儿的学习及经验(分年龄班),每处介绍内容不超过300字;
u 上传幼儿园课程资源室的图片,不超过8张(含全貌与局部);
u 园长提出一个实施支架5过程中的问题。
关于支架6:
u 上传某班级的弹性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表,可用文字说明改革和创新之处,不超过300字;
u 园长提出一个实施支架6过程中的问题;
u 县区教研员幼儿园实施支架6的情况,用300字左右重点反映改革之处及理由,并提出实践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附件:支架3-6的实施参考案例(要点)
附件1:支架3实施参考要点(摘自《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
表51环境评估要点:
活动区
□ 区域目标是否清晰?
□ 区域是否有美感?
□ 是否有足够的材料——足够到儿童无须等待,且不妨碍他们创造?
□ 材料是否符合儿童的发展需求,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不至于难到让儿童感到受挫?
□ 材料是否具有广泛的发展层次?
□ 是否有丰富的开放式材料?
□ 如果材料是封闭式的,是否可以自动更正?
□ 材料是否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
□ 是否有反映残疾儿童生活的材料?
□ 材料是否反偏见?
□ 材料是否放置在使用区?
□ 材料是否备好可用,并且能让儿童触手可及?
□ 材料是否整齐地分类摆放?
□ 材料架上是否贴了标签,以便儿童能轻易地找到它们,并在用完后将它们放回原处?
□ 儿童是否知道如何使用材料?
教室布局
□ 幼儿园里是否有良好的隔断?
□ 区域大小是否能保证每位儿童有合理的占地面积,并能进行所需的活动?
□ 教室里的每处空间是否被有效地利用?
□ 间隔物是否可按照不同的需求而灵活移动?
□ 幼儿园里的通道是否宽到能让残疾儿童的轮椅通行?
□ 通道是否清晰地通向入口或在火灾时方便逃离?
□ 园舍是否透明,以便成人和儿童观察各个空间?
□ 园舍建设是否避免了那些容易引起儿童奔跑的长通道或环形通道?
□ 各区域是否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它们的物理性能(如出口、光线、水槽和地板等)?
□ 区域是否按动静分组?
□ 是否将有联系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从而为儿童创设深入游戏的机会?
□ 入口的布置是否让家长、儿童和教师感到受欢迎?
□ 入口的走廊是否为教学项目提供了有效的过渡区?
□ 教室里是否有适于儿童集体活动的空间?
□ 是否有独处的空间?
□ 是否有精心创设的学习区域?
附件2:支架4实施参考案例(宿迁市湖滨新区新城家园幼儿园提供)
我园在试行自主用餐的过程中,首先是从一个大班开始试点,然后推广到整个大班年级组,进而在全园推开。实施过程中,老师逐步放手,引导孩子们慢慢学会自助服务。在一步一步的尝试实践中,孩子们逐渐掌握打餐的正确方法,知道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适量的食物,并做到吃完自己的饭菜,不浪费粮食,知道从洗手、打餐到餐后洗碗,都要排队、等待,并学会保持安静,遵守秩序。
在第一次自主打餐的时候,老师们心里很纠结,担心孩子会出各种乱子。可孩子们却很期待、很兴奋,很想亲手做一做,体验自我服务的乐趣。在这次尝试中,孩子们毕竟是第一次参与,老师们也是第一次放手,在慌乱中从洗手到洗碗整个过程长达50分钟,其中打餐环节用了近15分钟。后来,我们把当天进餐过程的照片和录像,回放给孩子们看,让孩子们来发现哪些地方比较好,哪些地方出现问题等,然后再和孩子们商量怎么改进。比如针对撒饭、不安静进餐、拥挤等进餐行为展开讨论,共同确定文明进餐公约的内容等。接下来,老师们也在一起分享与反思,最后总结出原因:一是打餐点只有一个,孩子较多,所以出现等待、拥挤、碰撞的现象。后面的孩子还没打上饭,第一个孩子就已经吃完了。等待的时间太长,有些孩子出现了烦躁不安、窃窃私语的现象。二是打餐用具不合理,打饭菜的勺子是成人用的,勺柄比较长,孩子们用起来很不方便。三是由于缺少经验,有的孩子没有按需所取,出现打饭太多浪费的现象。我们的保育老师也在一起积极讨论各班自主打餐的情况,他们发现洗碗的时候,抹布不够用,有争抢抹布的现象。还有很多孩子洗碗方法不对,水龙头开得太大,衣服都弄湿了。还有只在一个洗碗池中洗碗,没有用洗手池子,所以出现拥挤的情况。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首先抓紧到市场采购适合幼儿使用的勺子、铲子以及汤盆,并将打餐点从一个增设到两个,并适当拉开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保证打餐时互不干扰;洗碗池和洗手池中也投放多块抹布,让幼儿分散在两个水池中同时完成洗碗工作。接下来,老师、幼儿共同商量洗手、打餐、进餐、洗碗的一些基本规则及注意点。第二次尝试中孩子们的速度提升了不少,打餐环节仅用了9分钟,整个午餐用了不到40分钟。
接下来,每次餐后师幼都会一起分享、总结,慢慢摸索、改进。现在,各班自助用餐时井然有序,孩子们操作能力明显提高,挑食的现象有所减少,饭量有所增加。由于,整个过程孩子们自主进行,孩子们进餐兴致也提高了,每次都争先恐后地想早点吃完,然后去擦桌子、扫地,为大家服务,整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成就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随着下学期的到来,天气即将转凉,为了解决好饭菜的保温问题,我们准备购置一些保温的小木桶,并添购打餐用具,将打餐点增加到四个,进一步缩短打餐时间,保证孩子不吃冷饭。另外,冬天到了,孩子穿的衣服比较多,洗碗的时候容易把衣服弄湿。我们想缩减冬季餐后的自助服务内容,让孩子只进行餐具、桌面和地面的简单整理,餐具清洗仍由成人完成。
园长在实施支架4过程中的问题:在幼儿自主打餐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一些经验,但更多的是实践中的操作,如何理解自助餐深层次的目标是我们继续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自助进餐对于幼儿和教师的意义?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特点实施自主进餐?还请各位专家、同行给予宝贵的建议。
附件3:支架5实施参考案例(常州银河·香槟湖幼儿园提供)
大麻糕课程资源
河海菜场,距我园200米,里面有个现场制作常州大麻糕的小摊,它成为孩子们参观菜场时“人气最旺”的一角。好多孩子聚在小摊前观看师傅现场做麻糕,或三两交流、或凑上前去闻一闻,或盯着师傅手中变幻的面团“发呆”……这让作为常州特产的大麻糕产生了课程教育的重要价值:对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大麻糕制作过程讲述自己的发现;通过品尝大麻糕喜欢常州的美食;通过分享交流知道大麻糕是常州特产。中大班的孩子可以尝试自己购买材料感知了解相关食材;自己和面制作体验物体变化现场、并在分享交流、合作体验中积累相关沟通、动手操作、探究发现的经验……
年龄段 |
活动内容 |
指南目标 |
材料预设 | ||||
健康 |
语言 |
社会 |
科学 |
艺术 | |||
小班 |
观察大麻糕 |
能用笔涂涂画画。 |
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必要时能配以手势动作。 喜欢用涂涂画画表达一定的意思。 |
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 |
经常问各种问题,或好奇地摆弄物品。 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 |
乐于观看绘画、泥塑或其它艺术形式的作品。 |
照片、视频片段、大麻糕实物、放大镜等。 |
品尝大麻糕 |
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 |
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必要时能配以手势动作。 |
对群体活动有兴趣。 |
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
|
甜、咸不同口味的大麻糕,与生活点心结合 | |
中班 |
观察大麻糕 |
|
愿意与他人交谈,喜欢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
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 |
能感知和发现简单物理现象,如物体形态或位置变化等。 |
能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表现自己观察到或想象的事物。 |
照片、视频片段、大麻糕实物、放大镜等。 |
自己和面 |
|
讲述比较连贯。 |
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 |
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 |
经常用绘画、捏泥、手工制作等多种方式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 |
水、不锈钢盆子、面粉、桌布、围裙、擀面杖等工具。 可渗透区角游戏 | |
制作大麻糕 |
|
能基本完整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经历的事情。 |
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不愿意依赖别人。 |
能感知和发现常见材料的溶解、传热等性质或用途。 |
经常用绘画、捏泥、手工制作等多种方式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 |
制作的视频片段、照片步骤图或简笔画提示图 | |
大班 |
观察大麻糕 |
|
讲述时能使用常见的形容词、同义词等,语言比较生动。 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 |
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 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 |
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 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
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
大麻糕介绍视频 记录表 |
自己购买材料 |
|
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 |
主动承担任务,遇到困难能够坚持而不轻易求助。 |
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执行。 |
|
任务卡(图文结合物品+数量) | |
自己和面 |
|
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 |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愿意学。 |
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 |
|
自己准备水、不锈钢盆子、面粉、桌布、围裙、擀面杖等工具。 可渗透区角游戏 | |
制作大麻糕 |
能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或用具。 |
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 |
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 |
观察物体变化过程及大小、厚薄、软硬等数学认知;学习记录;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 |
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艺术活动中能与他人相互配合,也能独立表现。 |
制作的视频片段、照片步骤图或简笔画提示图 |
园长在实施支架5过程中的问题:在幼儿周围的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资源多种多样,它们都是幼儿活动的可能性资源。当我们教师去搜集资源并尝试衍生课程时,如何判断可能性资源即为幼需要的学习资源?如何将这些可能性资源与幼儿当下的兴趣、基础与发展需要有效嫁接?在嫁接转换时又如何转换为幼儿有意义地学习经历?这些考验我们教师观察了解儿童以及课程设计组织的专业能力。
附件4:支架6实施参考案例(宿迁市实验小学幼儿园提供)
宿迁市实验小学幼儿园一日活动弹性时间安排表
8:00-9:30 晨间接待、晨间谈话、早点、户外游戏
9:30-11:00 室内游戏、区域自选活动
11:00-14:30 餐前分享、自主午餐、散步、午睡、起床整理、吃水果
14:30-16:20 公共区游戏、午点、分享活动、离园活动
注:在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及公共空间不能一次性满足孩子同时活动的情况下,我们将一日弹性时间安排分为三种模式,除第三时段内容固定,其他时段内容可互换。相邻班级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其中一种。
园长在实施支架6过程中的问题:实行弹性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表充分满足了孩子自主活动需求,但教师如何在观察游戏情况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幼儿游戏的质量,其游戏规划、跟进指导等能力亟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