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之窗>>论文、案例>>教师论文>>正文

注重幼儿舞蹈编排的策略
发布者:无   发布时间:2007/11/20 14:00:40   浏览次数:1546

注重幼儿舞蹈编排的策略

(秣陵中心园 王静华)

一个精彩的幼儿舞蹈节目之所以能吸引众多观众的目光,往往是舞蹈当中小朋友的表演,他们就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他们那优美、滑稽的动作,常常能赢得人们一阵阵掌声。这些都基于舞蹈编排者注重了孩子生理、心理特点,采取了一些科学有效的策略。笔者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常发现有些舞蹈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为编舞者只注重结果,没有在编舞的过程中考虑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没有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因此,笔者认为在舞蹈编排中,我们有必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幼儿舞蹈动作的儿童化

一个幼儿舞蹈总是通过幼儿身体动作表现某一主题,但主题动作不宜过多,不需要面面俱到,过于繁锁。在舞蹈编排过程中,要注意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在我园的舞蹈兴趣班活动中,我把幼儿舞蹈分为: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基本上遵循了从大的整体动作到小的精细动作,从单纯动作到复合动作,从不移动动作到移动动作。在舞蹈活动过程中,小班幼儿最感兴趣的就是模仿动作。如《我爱我的小动物》通过模仿小鸟、小鸭、小猫动作再结合一些简单的走步、碎步,适当配上一些小道具(头饰、服饰)来激发孩子学习舞蹈的兴趣。中、大班孩子的柔韧性较好,动作力度有所加强,在舞蹈训练过程中,让幼儿进行劈叉、压腿、弯腰的动作练习,从单一的动作到组合练习,如:走步、蹦跳步、拍手点头,手腕转动等等。这样不仅增强了幼儿的手脚协调能力,还增强了关节的灵活性,柔韧性、牢固性。如运用开火车跑、小兔跳、蓝精灵走路等动作,使孩子在熟悉的生活中,通过自己的理解,用自然的动作表达他们的情绪。切记编者在编排舞蹈的过程中,动作不宜过于复杂、繁多。

二、舞蹈主题的选择

从事多年舞蹈编排,我感受到一个优秀的舞蹈最重要的在于它的主题选择,它是舞蹈的灵魂,那怎样编,怎么去寻找主题,我发现,幼儿对来自周围现实的舞蹈作品更感兴趣,更乐于接受。因此舞蹈主题的生活化,是一个成功舞蹈作品的良好开端。

1、从周围人文景物入手。

通过组织幼儿春游,欣赏大自然,了解家乡的变化,从中知道我的家乡有一个美

丽的凤凰山,从而了解到失传的《马灯舞》是怎样的威武。我以此为主题,编排了舞蹈《小马灯》,用跑马步动作、简单易跳,配上精美的服装、头饰,背上可爱的小马,一幅活泼、生动、逗马的热闹场景顿时展现在人们面前,让老辈人重温旧梦,笑逐颜开,孩子们的表演得到热烈的掌声和众人的赞誉声。我知道我的这个舞蹈非常成功。

2、从幼儿日常生活入手。

孩子的日常生活充满情趣,也充满着我们所需要的主题和秋天收获的季节,我带孩子在看农民收南瓜、山芋等,我以季节特点为主题,编排了舞蹈《种南瓜》,试想一群可爱的孩子头戴毛巾、身穿小褂、手拿小锄头,给南瓜浇水、松土、收种,夸张的动作,那一定是乐趣无穷,这不是一个成功的舞蹈吗。

3、充分发挥地方性特点。

我们地处农村,接触的都是朴实的劳动人民,看到的都是种地、养鸡、养鸭,我从中获得启示,设计了以《王老先生有块地》为主题,王老头手拿烟杆,配上八字胡、诙谐、滑稽、可爱,接连的几个跟头,使整个舞蹈充满情趣,这个节目曾代表镇政府参加区级春节庆祝活动,获得了较高的赞誉,让我对幼儿舞蹈更加充满了信心。

三、舞蹈编排的情境化

一个好的舞蹈,不仅要有鲜明的主题,还要有一定的情节,才能使舞蹈生动、吸引人,如:《草原英雄小姐妹》在这个舞蹈的学习过程中,根据我们了解的故事内容,借助具体的情境、道具、服装设计舞蹈情节,从开始大草原上欢快的嘻戏、歌舞,到遇到暴凤雪,并同他们搏斗的情景,通过激励的动作、翻、滚、爬来爬去的来表现舞蹈情节,到结局战胜暴风雪,那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配上跌荡起伏的音乐,深深吸引孩子,让他们自觉自愿,快乐地投身于舞蹈之中,激发幼儿表演的欲望,再如“籽呀”,开始部分可以设施一个种子发芽的情境,加上配乐朗诵“春姑娘,你就是一颗小种子,悄悄地从土里钻出来了,一点点伸开了娇嫩的绿叶……”

四、在舞蹈编排中学会反思

在经历许多舞蹈编排训练后,我们也发现在孩子身上出现许多问题:注意力不集中、拖拉、跟不上节拍、自我控制力差、不顾别人,只要自己跳完就好,不把它看作是一个整体活动,不知一个动作完了,要跳下一个动作,不知道它的延续性,有时感到教这些孩子怎么这么累。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编者怎么办?是不是教育,是不是发火,都无济于事,那我们要学会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我们应该怎样去引导他们,你可以让他们多听一些喜欢的音乐,多利用一些新颖的道具、服装引起孩子的兴趣,让他们的兴趣、热情、表演欲望激发调动后,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就真正达到了编排舞蹈的目的,让舞蹈更加完美。

(* 此论文获2006年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