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架起家园沟通的“新桥梁”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对幼儿园的教育也自然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对孩子的教育也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看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家园之间存在着一些距离,那么如何来拉近彼此的距离,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产生共鸣,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呢?我认为关键问题在于做好家园沟通工作,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掌握了沟通,你就掌握了世界。”是的,有生命就有沟通,人与人之间有了沟通,消除了隔膜,增进了了解,也就成了朋友。那么,家长和老师之间同样需要相互沟通、理解、信任和支持。因此,做好家园沟通成为我园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找出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其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家长、家园、教师、沟通、从心开始
有一句时髦的广告语是这样说的“沟通,从心开始”。每次听到这句话,虽然也很认同它所表达的含义,但也仅仅是听过而已。可是,自从开学第二个星期就接到一位小班新生家长的投诉电话后,我才对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它所要表达的深层内容有了更多的理解与认同。事情是这样的,小六班的家长说老师为什么打我的孩子,把老师亲切的爱抚变成了打骂孩子的行为,把打孩子的大帽子强加在老师头上,老师委屈,明明对孩子很好,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那我说,家长对你了解吗?通过谈话才知道,因为开学各种原因老师忙于教师节的活动,在开学新生家长会上没有和家长见面交流,双方彼此不了解,家长询问情况时老师没有认真对待,结果造成家长的不满。这只是其中的一例,陆续还出现了其他的问题……总结发现教师和家长之间最大的问题——缺乏沟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家园合作是幼儿园做好各项工作,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家园共育的关键在于“沟通”二字,教师和家长通过用心去交流彼此的教育理念、情感,以求相互的理解和支持,加深彼此的信任。让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近。在我们每天的工作中,都要接触到不同的家长,由于家长的社会地位、学历层次、家庭背景、经济地位、家教观念等等使我们老师和家长之间产生距离,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 家长对孩子和幼儿园的期望过高
虽然大部分家长知道在幼儿时期更应注重孩子能力性格和情感的培养,但社会对自己的压力造成家长心里还是偏重于知识和智力,并对孩子期望过高,期望他能背多少诗、会写多少字,会说多少英语单词,如果孩子不会没有给自己撑足面子,会把孩子“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归则于老师,造成家园意见分歧。
二、家长对孩子在园的学习生活不了解
据了解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家长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况,知道他最近在幼儿园的学习内容、行为表现、所参加的园内重大活动等。幼儿园通过每周活动计划表、家园联系栏、联系手册、园刊、网站等形式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但大部分的家长仍旧对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知之甚少,有些爸爸妈妈为工作拿满勤奖从不参加幼儿园活动,对孩子的教育从不过问,从不主动和教师联系。
三、家长用消费者的态度对待幼儿园的教育
我们地处城镇结合处,部分家长受“顾客就是上帝”的消费观点影响,认为交了保育费给幼儿园,幼儿园就必须要实施一切的教育,满足家长和孩子的一切要求。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有些家长提出了很多不合理甚至自私的要求,比如要求老师当孩子一出汗时就要第一时间给他换衣服,排队时要给孩子排第一,睡觉起来穿衣要第一个穿,小班孩子吃饭要喂他,上课要多给自己的孩子机会回答问题等等。这些不合理的要求无形中给教师施加了额外的压力,也让教师产生反感的心理。
四、教师对家长只能报喜不能报忧
在家长的眼中,自己的孩子就是最优秀的,什么都是最好的,所有家长都认为自己对孩子最了解。这种心态导致家长听不进老师的一些逆耳忠言。我园有位责任心很强的张教师,好心向家长建议,“您的孩子很快就要上小学了,在家里多让他感受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数学方面他比较弱。”家长却认为幼儿园老师暗示他小孩的数学不行,于是到幼儿园园长那里告状,指责幼儿园教师不能这样对一个孩子妄下定论,这样会使孩子有心理障碍,让孩子认为自己的数学真的不行,影响孩子以后学数学的信心。
五、家长和教师缺乏交流和沟通的艺术
教师有做好班级、开展好家长工作的热情,也能主动地和家长沟通交流,但是缺乏适当的沟通方式方法,有时语气和态度让人难以接受。例如有的老教师态度严肃,没有表情,在家长会上俨然一副给家长上课的样子,用教育孩子的口气跟家长交流,有的年轻教师缺乏经验,没有顾忌到家长的自尊心,在众多家长面前指名道姓地指出某孩子的缺点,这样很容易引起家长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幼儿园和家长本来就是本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在一起的,家园合作的作用也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为什么到最后家长工作却成为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的一个“盲点”,成为幼儿教师感到“头疼”的一项工作?
从我多年的家长工作中总结出:一切矛盾和不协调的根源在于教师和家长之间缺少真正的双向沟通。其实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口头沟通、书面沟通、QQ群沟通、电话沟通、非语言沟通等。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所以我园组织教师培训沟通方法,邀请专家讲座,让教师掌握沟通方法,运用沟通的技巧,搭起家园沟通的桥梁,把沟通运用在班级管理中,在沟通中互相信任,减少家园合作中的摩擦和矛盾,在教育上达到共识,提高班级管理质量,使幼儿更健康更全面地发展。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取得家长对幼儿园和自己工作的理解支持呢?通过这几年与幼儿家长的接触,我认为除了做好日常分内分外的工作,还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一、尊重家长,换位思考,平等沟通
1、注重心灵沟通 用真心换真情
有句话说得好“沟通从心开始”,在我们的家长工作中,特别与家长的注重心灵沟通,家长有困难时,我们及时相帮;教育有困惑时,我们一起研究;意见有分歧时,我们共同探讨。我们的家长园地,就是一个与家长相互沟通的平台,是我们交流的阵地,家长可以在这里交流育儿经验,抒发人生感悟,畅谈生活理想,让教师和家长产生零距离;因此,在各项活动中家长的参与性很高。平时我们也注重与家长沟通的连续性和经常性,建立相互尊重信任,相互支持配合的伙伴关系,打开诚挚沟通的情感渠道,真正将家长当作一位潜力无穷的合作者。
2、融入爱心,运用灵活多样的沟通形式。
(1)邀请家长来园当“老师”。在家长这个群体中,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工种,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他们中不乏有能工巧匠、某一方面的专家或管理者等。这支充满智慧的家长队伍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比如,我班缓缓的爸爸是个医生,我们正好做“牙齿的秘密”这个主题,我们请他来园当了一回“爸爸老师”,现场给小朋友讲述牙齿的结构和保护牙齿等等,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到非常新鲜,学习兴趣也随之增强了。这种活动大大丰富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的“能者为师”观念会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幼儿心中,而幼儿也会因为自己的父母成为同伴们的老师而倍感自豪。
(2)家长参与班级的节日庆祝和联欢活动
节日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大好机会,每当节日来临,我们都会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如“中华大地一家亲”、“瞳眼看世界”、“幸福巧手乐乐乐”等各种庆祝活动,同时我们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表演、亲子游戏,摄影、巧手小制作等等。“六一”那天,我们邀请父母来园与孩子一同庆祝节日。一个个有趣的活动、一个个智慧的碰撞、一个个亲情的演绎……使每一个活动意义深远。活动犹如兴奋剂,让家长们留恋往返,更使孩子们体验了成功和快乐,也拉近了家长与教师的距离 。
二、尊重家长,征求建议,不居高临下。
1、要注意征求家长的意见:“您是怎么想的,如果我们采用……方法做他的工作,您看行不行啊?……要多提建设性意见,不要使用“你应该”或“你必须”等命令性的字眼,而应该说“我认为”或“你认为怎样”这些婉转、协商性的词语,这样家长才容易接受也乐意接受我们的建议或意见。当然也不能过于谦虚,在确定无疑时,语气也应该十分肯定,让家长相信你的意见是不容质疑的。
2、教师不要评判家长的对与错,应该求共识而不争高下。
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老师和家长的知识经验、家庭背景、传统信仰、期望标准以及在抚养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不可能在所有的问题上都具有同样的看法。然而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并非所有的事情能够简单地用黑白、对错来评判,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属于见仁见智的个人理解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争论谁对谁错无济于事,老师或家长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对方也不大可能。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通常都是就事论事,把自己的看法向对方表达清楚,而不急于下结论,只求能够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达到一个共识就好了。
三、尊重家长,因事而异,真心交流
1.以反映孩子问题为主
老师切忌用“告状”口吻,要注意维护家长的自尊,不当着其他家长和孩子的面反映孩子缺点,同时遵循“一表扬二建议三希望”的原则。比如“琳娜动手能力可强了,如果多学习与小朋友合作,就更好了。相信我们一起努力,会更加优秀”。
2、以布置配合工作为主
开展活动时,老师要明确交待任务,语言要简洁,任务要具体,因为:第一,家长对于幼儿园的工作不十分了解,第二,每次老师与家长见面的时间有限。同时,要尽量让家长理解工作的目的,使家长心里清楚我要做什么,以便更好地做好配合工作。
3、以孩子生活细节为主
老师与家长谈话的核心都是孩子,作为老师,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孩子的情况,这样与家长沟通时就会是比较具体的,不笼统、模糊和泛泛而谈,没把握和不准确的不说,无关紧要的话不说,让家长感到教师对孩子的关心和重视,感觉到教师工作的细致、认真和负责。当然在与家长交流时,对孩子的评价也是客观而全面的,既要肯定孩子的优点与进步,也要真诚地提出其不足之处及改进办法。教师只要是一心为了孩子,一切从孩子出发,家长会理解并给予支持与帮助的,那家园共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4、以与家长沟通时间为主
教师要注意交谈的时间不宜太长,尤其是早上家长送孩子的时间,家长往往是送完了孩子要忙着上班或做生意,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时间,面对想交流的家长,教师要抓住问题的核心,简明扼要。切记不要长篇大论,大说特说,让家长欲走不能,也不要打听别人的家庭情况,聊家常,以免引起家长的反感,使家长以后不敢与教师沟通。二是放学时对接孩子的大多数家长,要控制好与每位沟通的时间,切记不要只与少数几个家长沟通,而冷落了大部分家长,让别人认为你和他们比较好,在各项评选时会认为你有私心,当然在与家长沟通时,要多交流家长关心的问题,尽量达到家长满意为止。
四、尊重家长,特殊情况,真诚对待
1、家长因误解情绪过激时。
在幼儿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让家长产生误解,使得家长情绪过激。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一定要理智,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急于辩解,耐心等家长说完,然后再一一向家长解释,尽量避免与家长抬杠。老师不分场合与家长争执,只会让家长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或者对自己有偏见,或者认为老师是不负责任的,这样更不易于沟通。老师要从家长疼爱孩子的角度理解家长的心理,并从关爱孩子的角度谈论问题,更易于家长接受。老师可以通过说“你说得很有道理。不过……”“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你看这样如何”等这样先认可再建议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蛮横不讲理的家长,老师要不卑不亢,理性地将事情解释清楚。 对待家长的不满、抱怨甚至愤怒,应真诚地与家长沟通,以得到家长的信任和理解。想一想自己是否真的错了,如果确实是自己不对,要诚恳地向家长道歉。不能因为家长的过激情绪而影响对他孩子的看法,应更加关爱他的孩子,这样做的效果远远胜于表白。在各种建议都无效时,可以说“您想怎么办”或“您有什么要求”等,让家长直接面对问题。
2、以孩子在园出现状况时为主
幼儿在幼儿园可能会出现各种状况,最严重的就是事故。这种情况下,老师除了判断准确、送医及时、处理规范外,还要安抚好家长。首先,老师要勇于承认工作中的过失或者诚心向家长表示歉意,赢得家长的理解。其次,老师要详细向家长反映事故情况,让家长清晰事实真相,可以降低家长因迷惑而带来的焦虑、担忧和不安全感。最后,和家长一起协商做好孩子恢复工作,包括以后对孩子伤口的观察、孩子幼儿园活动时的特殊照顾等等,以此获得家长的谅解。
五、尊重家长,因人而异,寻找沟通的切入点。
1、根据家长年龄的不同:在调查和观察中,我们发现年纪大的家长,特别是隔代家长,更关注幼儿的身体、饮食等生活方面的情况,对孩子过于娇惯,而很少关注幼儿其他方面的表现。年轻的家长,也就是父母,他们更关注孩子的在园表现。所以,对于年纪大的家长,教师不仅要反映孩子在园的生活情况,还要用浅显的语言宣传幼儿全面发展的观念,同时,要注意保持诚恳、尊重、亲切的态度.先做晚辈后做教师。对于年轻的家长,教师要尽量争取他们对于教育工作的支持.因为现在的家长看到激烈的社会竞争,会更理性地重视幼儿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沟通时,可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手段进行联系,听取他们的建议。
2、根据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我们发现每一位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期望值是不一样的,有的要求很高,有的则“很低”,甚至不对幼儿提任何要求。因此,针对期望过高型家长,教师要从客观、全面和发展的角度反映孩子,否则就会伤及家长的自尊心,使家长对孩子产生过激情绪。在措辞方面,教师要注意委婉,运用先扬后抑的方法,让家长便于接受。针对期望值低的家长,像溺爱骄纵型、放任武断型的家长,教师可以提出严格的教育要求,阐述如此发展下去的不良后果,以引起家长的注意。
4、根据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与文化素养较高的幼儿家长的沟通,这部分家长往往可以通过网络以及朋友间的交流主动摄取有益且科学的教养知识,也能时刻关注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这部分家长对幼儿园规范教育已经有了较深层的理解,所以我建议老师把这部分家长当成朋友,交流时以朋友般的口气一起探讨孩子的个性发展、教育方式等问题,这种“朋友间的探讨方式”是建立在“彼此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听到一些合理性的建议,只要是对孩子教育有帮助的东西,教师与家长双方都可以欣然接受,充分体现了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沟通是建立和谐、密切的家园合作关系的有效手段,,感情的融洽,方法的合理是家园沟通成功的艺术所在。让我们用爱心和童心,构筑起孩子心中最美的风景。让我们与家长为友,与孩子为伴,用童心通向童心,用爱心呼唤爱心,生命有爱才温暖,教育有爱才成功。用心沟通,使我们们与孩子更亲密,与家长更加心连心,用心沟通,让距离消失!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中国致公出版社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3、《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晏红
4、《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李生兰
5、李飞,杨坤.教师和家长沟通的策略.北京.中国教师.2006年8月.133页
6、高明书.教师如何处理与幼儿家长的关系.北京.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9月第16卷第3期 .25页
下一篇:中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合作行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