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之窗>>论文、案例>>教师论文>>正文

中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合作行为的研究
发布者:殷爱勤   发布时间:2017/3/22 12:45:00   浏览次数:3342

中班幼儿区活动中合作行为的研究

【摘要】合作行为是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体作为社会人、立足社会和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社会交往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目前,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居住条件,使幼儿减少了与同伴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不善于与同伴交往,也不能处理好与同伴的矛盾冲突,有的幼儿甚至胆怯、孤僻,远离集体,逃避与同伴的交往。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区域活动已成为幼儿在园时一个主要的游戏形式,且多以小组形式展开。心理和教育理论认为,活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源泉,能不断激发幼儿主体发展的需要。区域活动独特的活动形式对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研究过程中,我运用了观察法,文献研究法进行研究,重点研究我园中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合作行为,研究结果和结论是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中合作行为的观察、记录与描述,分析幼儿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策略,培养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进而为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区活动;中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

相关概念界定

1.区域活动

1)区域活动的概念界定

笔者借用了冯晓霞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定义,即“所谓区域活动或活动区活动,指的是这样一种活动形式: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式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活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区域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幼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内容、材料和伙伴,潜移默化地学习,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区域活动多为小组活动,这就为幼儿提供了更大的交往和合作的机会,促进了幼儿合作行为的养成。

2)区域活动的内容描述

笔者的班级设置五个区域活动,分别为角色游戏区、美工区、语言区、建构区、益智区。各个区的活动内容和材料设置如下:

角色游戏区:设置的是“风味小吃店的游戏,幼儿在玩风味小吃店的游戏,幼儿可以扮演“厨师”“招待员”“顾客”,进行买卖等一系列小吃店的活动。材料有厨师服装、帽子、货币、餐桌、围裙、小吃的食物、水饺、馄饨、面条、油杂食品等。

美工区:幼儿在此区域可以自愿的折纸、画画、玩油泥,也可以剪贴一些手工作品,做纸花等。材料有:纸张、勾线笔、油画棒、剪刀、油泥、固体胶、双面胶、皱纹纸、吸管等。

建构区:在此区域中,幼儿利用可操作的材料搭建各种各样的造型,如房子、小动物等。材料有地面大积木、桌面小积木。

语言区:幼儿在此区域可以自由地看书、讲故事、听故事等。材料有各种类型的图书卡片,如《东方娃娃》、动物卡片、迷宫图、以及幼儿自带的小人书等。

益智区:幼儿在此区域可以玩棋类游戏、 七巧板、拼图、拼插玩具等。材料有飞行棋、七巧板、拼图、拼插玩具等。

2.合作行为

1)合作行为的概念界定

笔者采用的是庞丽娟、秦旭芳专门针对幼儿的合作下的定义,即“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调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

2)合作的行为描述

角色游戏区:①两个及两个以上幼儿协商分配角色,如谁扮演“厨师”,谁扮演“招待员”,谁扮演“顾客”,协商好了再进行游戏;②扮演“厨师”的幼儿给“顾客”烧出顾客点的食物;③扮演“招待员”的幼儿给“顾客”端吃的食物、收钱、找钱、为“小吃店”做好服务工作,协助其完成小吃店的工作;④扮演“顾客”的幼儿与“厨师”共同协商自己适合哪种岗位。

美工区:①两个及两个以上幼儿共同协商画画的主题,共同完成同一幅画;②幼儿用彩色纸及细线共同制作一朵纸花;③幼儿用油泥共同捏一个造型;④幼儿用已提供的材料共同制作一个手工作品。

建构区①两个及两个以上幼儿协商搭建主题,然后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这一主题的搭建;②遇到困难时,共同想办法解决,如怎样把房子搭得更高更牢;③收大积木时,分工协作,有的拿,有的整理。

语言区①两个及两个以上幼儿共同阅读一本图书;②幼儿之间讲故事,交流各自的读书经验;③幼儿以讨论的形式对某一问题交换各自的意见。

益智区①两个及两个以上幼儿共同协商游戏规则,在玩棋类游戏是能够轮流交换着玩;②幼儿共同玩一套七巧板,商讨拼出什么图形;③幼儿共同协作完成一幅拼图;④幼儿共同拼插一个造型。

跨区域的合作行为:区域合作多数是幼儿在各自区域内部发生的,但也有一些合作行为是跨区域的,即发生合作行为的幼儿来自不同的区域。如果发生的合作行为是以某一区的活动材料为纽带或是以该区的活动内容为合作主题,那么只算是参加该区域活动的幼儿发生的合作行为。可能出现的具体合作行为有:①其他区域的幼儿到小吃店来吃食物;②其他区域的幼儿到语言区听故事;③美工区、建构区益智区的幼儿请其他幼儿到自己的区域参观自己的作品等。

在记录幼儿发生合作行为的类型时,观察者是依据对三种合作行为所下的定义和以上各种合作行为的具体表现综合考虑而记录的。

二、区域活动中幼儿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

幼儿的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区域活动的内容、区域活动的材料,幼儿自身因素、教师因素等等。而且这些因素是相互联系,共同起作用的。本人结合教育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对幼儿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

㈠、区域活动的内容与幼儿的合作行为。

区域活动是幼儿的自己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往往扮演他们所熟悉、了解的角色,如医生、理发师、爸爸妈妈等。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的事件自主地、创造性地表现出来。如“爱心医院”有主治医生、护士、病人这三个基本的社会角色。幼儿只有通过扮演其中的角色,利用相关材料进行游戏,活动才能够进行下去。角色游戏区发生的合作行为的人次最多,这是由角色游戏区本身的活动内容所决定的。而美工区、建构区、语言区、益智区这四个区在活动内容上不如角色游戏区那样具有很强的合作性,活动也有可能进行下去,这不强调幼儿之间的合作,多是单独操作进行。结构性游戏是一种通过幼儿的双手操作进行的造型活动,通过想象与操作,幼儿将一些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的形象,如建构区搭积木,美工区的油泥等。此类游戏不通过合作,仅凭幼儿自身的努力也可以完成。认知性游戏是指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游戏活动。如益智区的拼图。这些活动本身就没有很强的合作性,单凭幼儿自己也是可以完成的。如果我们教师能在区域活动的材料和教师的指导策略等方面加以思考,幼儿的合作行为所有所提高。

㈡、区域活动的材料与幼儿的合作行为。

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与活动材料的设置是分不开的。如把两个年幼、互不认识的孩子放在一起,一当有了玩具,他们的交往会明显多起来。交换玩具,共同游戏,他们在一起玩的时间会增长,从而使幼儿的社会交往更深一步,有利于其社会性发展。活动材料作为媒介,将幼儿与活动、幼儿与幼儿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实了活动内容,加强了幼儿间的社会交往。如果材料的投放能够比较有效,那么在操作过程中幼儿合作行为的发生就会更有可能。如制作拉花,教师投放的材料是彩色皱纹纸、双面胶、剪刀、胶带等,这需要幼儿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一名幼儿将纸剪成细条的长方形,另一名幼儿将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用双面胶将两头粘贴起来。两人合作制作一个大拉花。另外,教师还投放一些半成品,如连衣裙、上衣、手套、围巾等,需要多名幼儿用各种材料来共同装饰,这样既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又提高幼儿剪、贴、画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主动合作能力增强了。这样的区域活动不仅促进了幼儿合作水平的提高,还满足幼儿不同发展水平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㈢、幼儿自身因素与幼儿的合作行为。

在幼儿区域的合作交往中,有的幼儿比较受欢迎,有的却遭到同伴的排斥。根据本人教育实践观察,幼儿自身的社会行为特征、认知能力、身体特征和名字等因素也会影响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合作行为。如在“风味小吃店”,杰杰想过去吃水饺,但是他更加遭到“厨师”的拒绝,因为他是一个极调皮捣乱而且攻击性较强的男孩子。小朋友对他很排斥,不愿意跟他在一起做游戏。而雅乐是本班聪明手巧的小女孩子,又喜欢帮助别人,所以幼儿在玩合作性游戏时总是喜欢邀请她一起参加。

行为特征是幼儿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能够很好与同伴合作。受欢迎的小朋友,多数是因为创始们具有外向友好的人格特征,擅长双向交往和群体交往。他们在活动中没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更多地表现出亲社会行为。而被排斥的幼儿在合作中往往表现的不够机智,经常再现出攻击性告诫。不合作是他们一贯的态度。由于他们害羞、别人的排斥、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较低,喜欢自己一个人玩。

幼儿的认知能力,特别是掌握了必要的合作技能,可以极大地促进他们的合作行为的发生,不同社会交往地位幼儿在社会交往中显示了不同的合作技能,受欢迎的幼儿其合作交往的愿望比较强烈,掌握了良好的合作技能,遇到问题能够主动与同伴协商解决,反之,则没有掌握良好的合作技能,遇到问题不会协商,只会用言语伤害,武力进攻等攻击性行为来解决,另外幼儿也喜欢找那些相貌特征好一些的幼儿合作。

㈣、教师因素与幼儿的合作行为。

教师对幼儿评价,对幼儿合作行为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影响。教师经常表扬的孩子在同伴交往时就比较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这样他与同伴发生合作行为的机会就多于其他幼儿。相反,如果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较低,幼儿在同伴交往时就容易受到排斥,他与同伴发生合作行为的机会就会减少。

另外,教师的引导也是幼儿发生合作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现在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居住条件,使其减少了与同伴交往、合作的机会,与同伴交往的经验比较缺乏,容易和同伴产生争执或不愿意与同伴合作交往。这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为他们创设各种合作的机会和空间,并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合理引导,帮助幼儿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在区域活动前,教师给建筑区幼儿提示,让幼儿协商好了,分工好了再开始游戏。在区域活动中,当幼儿遇到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时,经教师及时的提醒,幼儿明白需要合作才可以解决问题。在区域活动后,教师积极的评价可以使其他幼儿向乐于合作的幼儿学习,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合作行为。

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几点建议

㈠、丰富活动内容,增加合作机会

幼儿园一般会设置的区域活动如角色扮演区、语言区、美工区、建构区、音乐区、益智去外,教师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特点,设置一些内容丰富、合作性强的区域活动。以角色游戏区为例,由于角色游戏区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合作性,在加上中班幼儿以具备了一定的合作能力和强烈的合作要求,角色可以着重在角色游戏区丰富活动的内容。如我班设有小吃店,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再增设一些彼此联系密切、适宜发生合作行为的区角活动,如娃娃家、超市、医院、银行等,这些区域之间相互连成一体,是对幼儿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比较真实的模拟,幼儿发生合作行为的机会相应增多。幼儿有时会因为对角色及其行为规范的理解不同而产生分歧,幼儿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学会协商与调整角色,学会让步于自我控制,从而提高了合作能力和合作技巧。

巧设活动材料,提供合作机会。

有研究表明,儿童最初的交往活动往往是从使用材料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丰富幼儿的活动材料。除了现成的各种材料,如木制结构材料(积木、木珠等)、塑料制结构材料(雪花片、积塑等)外,还有一些自然界的原材料及生活中各种安全卫生的废旧物品或材料,如竹片,或木棍、易拉罐、纸匣等都可作为活动的材料。教师要带领幼儿使用各种结构材料,以引起幼儿对材料的兴趣。同时,还要让他们知道,利用这些材料可以建构出许多物件,引起幼儿对材料的喜好,并愿意去使用它,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从而为交往能力的培养创造机会和氛围。

㈢、抓住“关键期”,培养合作行为。

幼儿阶段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研究表明5岁是幼儿生理性需要向社会性需要发展的关键期,而中班的幼儿正处于这个时期。我们要抓住中班幼儿合作行为培养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促成幼儿合作行为的养成。另外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要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人格,外部环境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家长和教师要相互配合,对幼儿的合作行为要给予极大的关注和适当的引导,支持、鼓励幼儿与同伴友好合作交往。现代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多数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好攻击等不良性格。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大多遇到纠纷时不会很好的解决,不是告状就是吵闹。作为父母和教师,要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多提供合作的机会,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家长鼓励孩子多交一些朋友,教给孩子交往的技能,学会如何与小伙伴商量玩游戏、玩玩具、收拾玩具等,还可以请孩子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擦桌子、分碗筷等,并注重及时表扬和鼓励。作为教师,就需要采取一种幼儿喜欢并乐于接受的方式,不要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如可以加入游戏活动的方式来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幼儿在协商的过程中学会谦让、谅解等合作交往技能,懂得与人合作要友善、谦让、团结、互助,克服了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社会交往合作的行为,进而为幼儿以后良好人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㈣、 重视教师指导,提高合作能力。

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境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因此区域活动的教师指导尤为重要。对此,教师首先要学会观察,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才能够知道区域活动是否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才能够清楚区域活动能否促进幼儿的合作能力的发展,并进而适时地作出合理的、建设性的指导。其次,要抓准指导的时机,做到及时、有效地指导,使幼儿在随机教育中明白合作的意义,体验合作的乐趣。最后,在指导过程中还要注意技能的传授,帮助幼儿学会处理问题和冲突。例如,搭积木或玩商店游戏前,教师应指导幼儿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应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言语去帮助他(她);当自己遇到困难、个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同伴协助等等。

总之,通过创设良好环境,教师多鼓励、引导幼儿合作、分享、交流,从而培养中班幼儿交往能力是可行的,尤其对幼儿合作沟通能力的培养效果良好。幼儿在区活动中不仅能体验到交往的满足,而且可以不断学习到社会知识,学习到怎样与人交往,来适应社会生活。区活动提供了较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创造了较为宽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而且又能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激发他们探究的动机,产生自豪感、自信心

幼儿的合作行为是社会性培养的重要方面,处在人生基础阶段的幼儿,其合作能力将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在未来社会中,只有能够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的空间,只有能够善于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赢得更好的发展。今天的孩子将是新世纪的主人,他们必须学会共同生活。这就要求幼儿从幼儿时期学会相互理解、友好协商与和平共处,学会在各种活动中做到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作为幼儿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的教师,在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可以从区域活动的内容、活动区的材料设置、幼儿的行为特征和活动区的指导等几个方面,为幼儿创设合作条件、提供合作机会、传授合作技能,使幼儿的合作行为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形成,合作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参考文献目录:

①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②庞丽娟;秦旭芳;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幼儿教育;1999年09期。

③张海红;幼儿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6年10期。

④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⑤莫颖萍;在区域活动中学习合作[J];幼儿教育;2006第07期。

⑥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2000。

⑦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致谢:

在本次研究中,遇到了许多困难,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忠心的感谢!

因个人的研究能力有限,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研究对象只是幼儿园的一个中班,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在观察的过程中存在个人的主观因素,对数据的分析不够深入等。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探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合作行为的培养,为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品质而继续努力!请专家领导给予指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