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之窗>>论文、案例>>教师论文>>正文

如何运用游戏化策略培养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发布者:马玲   发布时间:2017/3/27 13:07:22   浏览次数:1243

如何运用游戏化策略培养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摘要: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积极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当今社会的幼儿,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大人的溺爱、骄纵给孩子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要求与同伴所需要的平等合作原则形成冲突,在以后的社会交往中将受到挫折。家庭社会幼儿园应从小就注意对幼儿进行交往技能的培养,创设交往环境,提供交往机会,并对存在交往问题的幼儿进行积极干预,促使幼儿同伴交往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是自己的主人,可以自主能动的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幼儿的同伴交往是幼儿在与同伴生活和游戏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游戏化的策略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中的作用,在游戏中积极创设自主环境、实施科学指导、开展自主、创造、愉悦型的游戏以及重视游戏评价,从而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为其顺利地适应生活奠定良好基础。幼儿同伴交往与游戏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同伴交往重要活动之一的游戏,应该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让幼儿学会正确的与同伴交往,从而发展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关键词:游戏化策略 中班幼儿 交往能力

一、 晨间活动中运用游戏化策略培养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游戏化是幼儿户外活动持续发展的动力,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玩教具,以游戏、锻炼、自主、创造、交往、合作为原则,为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宽广的平台。晨间户外活动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开端,合理科学有效地组织晨间的户外活动,可以使孩子拥有健康强壮的体质,阳光开朗活泼的个性,更为幼儿间的交往提供了机会每天的晨间锻炼是幼儿入园后的第一个集中性活动,它能使幼儿的神经系统由半睡眠状态很快转入清醒状态,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使幼儿愉快而精神饱满地迎接一天的生活学习和游戏。坚持晨间锻炼能培养幼儿遵守作息时间、按时起床的良好习惯,以及不怕寒冷、敢于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

《纲要》中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在“一物多玩”晨间锻炼的组织方式上我们以幼儿为主,提出了散点开花式、自主创编式、合作游戏式、技能兴趣循环式等方法。如教师提供给幼儿人手一张报纸或几人一张报纸,启发幼儿“一物多玩”,幼儿就创造出了很多的玩法,如:a、把报纸卷成小棒夹在两腿中间跳“竹马”;b、把报纸揉成小团,向前投掷到自定的地点;比谁扔的远c、把报纸揉成团踢足球;d、两人合作想办法用一张报纸把两人连在一起;e、把报纸放在胸前迎风跑;比谁的报纸不落下来,f、几个幼儿合作把报纸粘在一起放地上,练习滚的动作等等。诸如这样的事例很多,穿大鞋的游戏,幼儿走一会儿就没兴趣了,在追、跑、跳,有的幼儿还摔跤了。我就提示幼儿能不能想出好的办法,有的幼儿就会说:“我当爸爸,你当妈妈,他当宝宝,我们一起去逛街。”在活动中教师要站在幼儿的立场,带着一颗童心看待幼儿的行为和需要,敏锐地观察到幼儿随时出现的探索兴趣,小心地呵护幼儿的创造精神,只要幼儿有一点创造意识,教师都要给幼儿以肯定和鼓励的表示,鼓励幼儿富有个性的创造行为。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师生共创的各种玩法,孩子们会玩得更加开心,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得到了提高,发展了交往能力。

二、 教育活动中运用游戏化策略培养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游戏和教学的概念常被混淆,在许多场合,游戏成了各级教学目标、按教师的意志和计划进行的活动,而教学原本承担的任务却悄悄的被游戏替代了。事实上,游戏和教学既不可替代又相得益彰,二者可以以各种方式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例如,在音乐游戏《小猫捉老鼠》中,既能培养幼儿对音乐本身的节奏、旋律的感受美、表现美,又能培养幼儿的勇敢、机智的良好品质,通过弯腰、跑跳的表演,还能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通过幼儿园课程与游戏整合,让游戏活动成为孩子主动活动的情况下获得各领域学习和发展的一种途径。既促进了幼儿在各领域的发展,又能让幼儿在想象和游戏世界中自主创造、自由表达。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实现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的整合,使幼儿园课程变的更为完善、更为生动,从而从根本上改变放羊式的或者灌输式的教育,只有充分认识游戏和教学这两类活动各自的性质和价值,这样才有可能以最小的代价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游戏和教学这两者各自的价值。培养交往能力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素质

如何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呢?音乐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教材,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来引起幼儿的兴趣,从而促进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许多幼儿在交往中常常发生争吵,究其原因在于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只想要别人尊重自己,而没想到自己先要尊重别人。 在音乐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幼儿自己分配音乐作品中的角色,让他们在实践中尝试成功与失败,明白只有尊重别人,才会赢得别人尊敬的道理。如:在音乐游戏《蝴蝶找花》中,可以让幼儿自己结伴并分配角色,让幼儿充分理解相互尊敬的道理。 教师可在一旁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鼓励幼儿积极的交往,适时引导解决冲突。 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请幼儿谈谈他们是如何商量角色的, 玩的是否开心,及时表扬在活动中尊重他人、乐于谦让的幼儿,并可请在交往中获得成功的幼儿进行示范表演,然后给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以集体教学为主,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使幼儿通过互动学会交往,并提高交往能力和意识。 如:音乐游戏《把我的名字唱出来》先旁边的孩子一边唱,一边用肢体语言来介绍自己,再过渡到整排的孩子,可以集体一起去介绍自己,通过这样的交往活动,加强感受,强化体验,发展能力。其次学会用表情和动作与人交流。 如在音乐游戏《找朋友》中, 教师可以要求幼儿用肢体语言去表现音乐中的轻快活泼、快速热烈。 可以让幼儿跟着音乐边走边友好地向朋友打招呼,表现出与他人相互点头、微笑、招手,做出亲热交谈的样子。 在这种无声的交流、合作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用表情、动作、姿态与人交往的方法和乐趣。 幼儿在这种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以及与人相协调,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最后让幼儿积极地与人交往。 如在音乐游戏《小熊就是他》中,请小朋友自己去邀请一组,哪组小朋友最先达到老师要求的人数就可以先来玩。 在游戏中添加了竞赛的环节,让幼儿主动积极地去交往。总之,在音乐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教育作用逐渐被体现。 但在音乐教育实践中,仍需不断探索,从而更好地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区域游戏中运用游戏化策略培养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对于孩子来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榜样离他们有一定的距离,而培养交往能力又要在实际的操作中,所以每天的区域游戏是最好的实践活动。在游戏中体验交往的乐趣,找到生活的开心点。新《纲要》指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在游戏活动中有比较多的人参与,提供了交往的范围,促进幼儿相互认识,培养幼儿友好情感和共同活动的兴趣,游戏还为孩子社会交往搭建桥梁。

在表演游戏中,引导幼儿进行交往,当幼儿了解了故事情节准备表演时,就让幼儿一起协商、讨论角色的分配等问题,幼儿在角色间相互配合,提升了幼儿与同伴的互动、合作能力,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发展幼儿的语言、动作和情感,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

结构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通过自己的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例如;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医院、菜市场等,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掌握了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如“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幼儿交往的兴趣。另外,幼儿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心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如在结构游戏中,常有小朋友为了抢积木有发生争吵,打架的事,我便利用这个机会给予孩子更多与他人分享的机会,引导孩子们说:“唷,积木看到小朋友为它吵架会不高兴的,因而跑开了(掉在地上)”“我让你先玩”等让孩子间学会谦让,学会商量,让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分享共同游戏的快乐。鼓励幼儿积极交往的行为,适时引导解决冲突,在游戏中培养尊重他人、乐于谦让与人分享的幼儿。特别在主题结构游戏中,幼儿之间的交往频率很高,为了一个主题内容,幼儿之间需要共同商定相互合作,游戏的内容才能得以完成,这也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充分交往的机会。如在建构《火炬新村》游戏中,我班刘鑫、王正、张欣怡、李晨等几个小朋友一起商议建游泳池,他们用积木围成游泳池后,王正说:“我要在这建一个高高的地方让人跳水。”刘鑫说:“那我在这要种上花和树才漂亮。”李晨说:“那我在这拼几个椅子让人休息。”张欣怡说:“游泳池里有人在游泳。”“哎呀!游泳池的人太多了。”“这棵树要种在这里。”“这棵树站不住怎么办?”“你不会自己想办法?”……他们一边建构一边不断地与同伴交流,交流后再不断的协调自己的行动。整个过程都是幼儿之间自主交流、分工、合作的进行;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分工的意识逐渐增强,合作的意识逐步提高。游戏中还让能力强的幼儿多带动能力弱的幼儿,性格开朗的孩子多和性格内向的孩子接触,让他们在交往中取长补短,互相影响。如在角色游戏《娃娃家》时,我让班上能力强的幼儿扮演妈妈,让胆小的不会主动交往的幼儿也加入到游戏中去,引导她扮演小娃娃。就这样,交往能力弱的在强的帮助下,会学到了如何与同伴交往合作了。

经过一年的实践和探索,我班幼儿的交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从“自我中心”逐渐转变为“心中有他人”,懂得了交换意义和分享的快乐。在实践中我们感觉到:提高幼儿交往能力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探索,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