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之窗>>课题研究>>正文

在案例研究活动中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发布者:王静华   发布时间:2017/3/27 13:28:29   浏览次数:932

结题报告名称

在案例研究活动中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一、课题界定

1案例:又被称为“个案”、“实例”、“个例”、“事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

2案例研究:就是对这些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型事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结论的研究方法、案例、反思,是教师对自己遇到过的教育事件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检讨与思考。对案例研究的概念有很多界定,这些界定呈现出一些共性,共性表现为:案例研究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将教育理念融于研究案例中,使教师“身临其境”,直面教育实践,使教师在共同的分析、讨论中不知不觉地获取蕴涵于其中的教育理念与专业知识,并与原有的认识、能力整合,以获取更多的直面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经验。案例研究将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内容涉及到幼儿园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但不管是那一个方面,教师都应是案例的重要研究者,她必须对案例中的事件、情境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评论,从而逐步积累反思体验。但我们的教师在进行反思时往往缺乏目标,只针对活动本身的某些环节,而抓不住关键,而园本教研正好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反思、讨论的支持框架。

3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

4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意识对象,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认真的自我审视和评价、反馈、控制、调节、分析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

理论价值:

1、美国幼教专家凯茨认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应表现为:在教育工作中,能运用高级、缜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和行事的标准。也就是说,幼儿教师要具备研究与反思的能力。“研究型的教师”不仅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新的理论趋势,而且也将成为我们幼儿教师即将面临的现实要求。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指出的那样“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型的教师”。

2、主体性教育理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同时要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要以学生为本。一旦学生内部产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其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学习潜能。

3、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推进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探索。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教师都有理论上迷茫实践上的困惑。他们的认识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实践价值:

1、教学案例分析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经历一个实践—反思—总结—实践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所以教学案例分析是教育工作者反思教学、教学研究成败得失、积累教学经验的一种新的极好的体裁。它贴近教师工作实际,教随着教改的师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经常撰写教学案例研究文章,对教师的成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教学案例分析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之一。通过案例的研究总结自己的教学、积累素材,分析成功与失败、存在问题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教与学,这样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案例分析是教学理论提升的重要方法。成功的典型教学案例反映教学实践过程认识的正确规律,失败的案例能找出认识的偏差,从中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2、教学案例分析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参与案例研究,撰写案例分析,从收集、思考、分析、讨论到撰写案例,并且阅读吸收别人的教学案例,使自己的教学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而促进了教学思想的提高,促进了教学专业能力的提高。

3、教学案例分析是教育工作者反思教学、积累教学经验的一种新的极好的体裁。它贴近教师工作实际,教师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经常撰写教学案例研究文章,对教师的成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参与案例研究,从收集、思考、分析、讨论到撰写案例,并且大量阅读吸收别人的教学案例,使自己的教学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而促进了教学思想的提高,促进了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4、教学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在案例研究中,教学围绕选定的课题,积极扎实开展对某具体教育教学对象或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由于研究对象的个别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可保证教师在时空上有条件对研究对象或现象进行全方位、多层面和多维度的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通过案例的研究总结自己的教学、积累素材,分析成功与失败、存在问题的原因,,引发教师对组织和实施这些教育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思考,引发教师对“有意义的教”和“有意义的学”的深入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变。在实践研究中促进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让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园本教研从中体验到快乐。

2、收集有价值的案例进行研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以案例为载体,探索教师反思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4、树立教师的研究意识,培养教师的研究习惯。

5、掌握和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案例研究,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6、以教学案例分析,结合课例教师间互助指导,促使教师改变教学行为

7、形成有关幼儿园教学案例研究汇编,推荐优秀教学案例参与相关评选。

课题研究过程(研究时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不少于2000字)

准备阶段20125月—20128月)

1、围绕研究任务,成立以年级段为单位的课题组,制定课题组工作制度,明确实施研究后的完成时间,召开课题研究方案讨论会,根据园本的实际情况撰写实施方案。

2、召开课题组成员和参与该课题活动的教师会议,研究人员就本课题的研究策略与研究方法取得共识

3、做好开题论证工作,设计本课题研究方案。

4、集中访谈,了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共同的困惑和问题,以及对提高自身反思水平的预想和目标5、收集查阅资料,组织教师培训、学习相关理论,提高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意识,了解园本教研的关键要素。

6、确定各年段子课题,并拟写子课题开题报告。

实施阶段20129月—20141月)

1、分阶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案例的研讨、研究。

(1)课题组根据制定的课题研究方案,开展案例研究。各子课题围绕研究重点,每周二分时间段召开一次各年级组教研会,对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教育案例进行研究,扩大范围,挖掘深度,使教师养成自主学习、主动反思、乐于研讨的习惯,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幼儿发展。

(2)进行课题阶段研讨与小结。

2、各子课题有针对性地展示 教育活动:在案例研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观摩活动教研,将教师的个人反思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在相互交流中获取解决问题的广泛途径及有效方法,完善教学活动方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3、题研究坚持两项原则。

1自下而上:我们提倡园本教研活动开展的基点应该是来自于一线教师,了解他们的问题、困惑、反思等。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才能调动教师参加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业务园长,我在每个年龄段都开展课题研究,在课题内容的选择上,我就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把确定课题研究内容的决定权交给老师,充分体现教师在园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首先由年级组长组织本年段的老师开展课题研讨会,围绕课题内容,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惑,展开讨论。再由专家专业进行引领,分析出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再将主要问题抛给教师,让她们结合自身实践,确定重点急需解决的问题,将之罗列出来,并最终确定年段科研小课题。如:在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第一年,大班年段确定了《语言领域中案例的研究》的子课题、中班年段的子课题为《科学领域中案例的研究》、小班年段的子课题为《区域活动中的常规培养》。

2)自上而下:在必要的情况下,我们也采取自上而下的的策略。如,对于经过教师们研讨不能解决的问题、困惑等,我们也将采取这种方法,对有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中的培训,采取专家引领的办法,一起学习前沿性的资料,共同解决困惑。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局面。

在课题实施阶段,我们本着边学习、边探索、边实践的信念,以各领域活动为切入点,通过“123”课例研讨的形式,开展了以教师为主体,体现合作、互动、共享的园本教研。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园开展青蓝结对,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园本教研我园以年级组集体备课为主,每个年级组围绕教学活动开展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实行“主备人说课——教师讨论——形成教案——实施教学——教学反思——修订教案”的流程,提高教师在活动的设计和有效提问等方面的能力。如:按年段划分的磨课小组磨课、全园开展的大组磨课,在实施过程中:

①制定计划:为了减少盲目性,我们对整个学期的园本教研进行了总体规划,选定关注点,明确观察方向,将教研教师分为三组:目标组、幼儿表现组、教师行为观察组。各小组针对所承担的任务,明确观察的重点、要点;设计观察记录表格,使每次的磨课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第一组负责根据活动实际情况,反思设计目标的定位、活动环节的设计等是否合理科学;第二组负责定点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第三组负责跟踪观察、记录教师的言行、指导语等,以探讨教师行为及策略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②集体听课:根据所设定的观察重点,观察活动开展的情况,做好记录,课后分析、反思。

③小组研讨:分年段研讨。听课老师针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围绕观察重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年段研讨提出修订方案及下一阶段观察重点。

④大组交流:先由执教老师说课,各小组听课老师针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各小组长小结小组研讨结果、提出修订方案及下一阶段观察重点;共同修订活动。

⑤总结评估:总结出课的优点、缺点及改进方法。特别是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共同探讨集体磨课的有效性。

结题阶段20142月—20145月)

按照课题计划做好课题总结工作,组织一次教师课题案例反思评选,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合理利用和整合课题研究材料,进入后期的成果收集:搜集及参与各阶段研究的教师个人观察、反思、研讨记录,进行整理归档,编辑《活动案例》、拍摄“视频案例研究活动”撰写研究报告等工作。

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研究开始阶段,进行系统的文献资料收集分析,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案例研究法:(1)、对话式案例研究:课程专家适时加入与案例提供者展开对话、研讨。

(2)、观摩式案例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教学案例进行现场观摩,再围绕核心问题开展反思。(3)、讨论式案例研究:针对提供的案例,围绕若干核心问题进行讨论。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实施阶段,按照计划、行动、学习、反馈与调整的程序来开展研究。

4、其他研究方法

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适时交替辅助以一些其他研究方法,如:调查法、经验总结等方法,以达到理论概括与实际总结的双重研究目标。

(1)调查法。运用调查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查找教师教学反思上所存在的问题,了解教师的需求和本身需要提升的方向,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2)观察法:在教研活动中,观察教师的参与度,教研结果是否有利于教学。

五、研究的成果(成果、结论、反思。不少于2000字

现场活动展示、教师反思记录册、研究案例集、研究音像资料、论文集、研究报告

成果一:各年段在子课题研究上取得的成效。

1、大班段:大班段重点围绕“主题活动语言领域中案例的研究”这一子课题开展园本教研活动,通过上网查询,阅读杂志、书刊,以自学或集中学习的形式,了解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及方向,再扎扎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的按照既定的目标,去实施课题,开展研究。根据案例记录的需要她们还设计了“主题活动中语言的案例记录”这一表格,将活动的时间、地点、观察者、活动背景、观察片断、教师的回应与指导、生成活动、活动反思等做一些简要的、有目的性的、有针对性的记录,在每周二的年级教研活动中提出,老师们共同探讨,针对幼儿现场的表现、教师的临场回应、随机的指导及所生成的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想法,共同探究主题活动中课程生成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形成鲜明的课程生成的意识,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幼儿”。

2、中班年段围绕《科学领域中案例的研究》进行研讨,主要选取科学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课例及科学活动中幼儿操作常规的培养进行研究。中班有五个班,十位老师,她们主要以1、2、3课例研究作为课题实施的主要形式,即一个教学中心内容、两次反思、三次实践,以多人同课循环的形式,保证一周一次研讨,两月一轮课例研究。在1、2、3课例研讨中,我们明显看到了老师们的成长。她们之间形成了团结合作、互相信任、支持的工作氛围。在活动方案的设计或在观摩活动的评析上都能考虑到“如果这个活动交给我来组织,我会怎么做”“我为什么要这样组织”“她的组织有哪些好的地方值得借鉴”“有哪些不足之处,如何改进”等等。通过一次一次的研讨活动,老师们学会了反思,每次都感到有新的收获和新的提高。孩子们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首先,大部分幼儿的好奇、好问、好探究的欲望被充分的激发出来,他们对周边事物充满了兴趣。幼儿的操作常规也有明显的进步,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3、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保持的时间相对较短。为了使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更加地规范有秩序,小班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区域活动入手,提出了《小班幼儿区域活动常规的培养》这一子课题。老师们通过上网查询资料、翻阅刊物书籍,以自学和集中学习的形式来了解区域活动常规的内容和方法,明确其研究的意义、目的;了解小班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从而丰富了教师的理论知识,也更好地为指导幼儿的区域活动作好了铺垫。

在具体的研究中,老师们通过每天的上下午区域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指导,从中找出问题所在,当场记录备课,并于每周三的教研活动中提出,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商讨出对策,再次实施,最后总结反馈实施的情况,按照这样的程序,规范了案例记录的格式为:①案例产生的背景②年段教研实录③教学策略及实施措施。通过这样的研究方法,让教师逐步掌握区域活动常规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建立和逐步规范了幼儿的区域活动常规。

成果二:教师专业能力上的发展

1、教师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得到提高。

老师们在相关理论的学习中,在先进教学经验的借鉴下,在集体备课中,注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确定活动目标,在材料准备上注重低成本、高利用率材料的运用,对教法、学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引导语的合理使用及活动细节的处理达到了精益求精的地步,每一个活动的设计都凝结着老师们智慧的结晶。通过多次研讨、反复推敲、深入实践、及时反思、总结,使每个活动的开展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老师们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让我们在老师和孩子身上都看到了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效。

2、教师反思能力的提升。

在案例研讨中,案例观察者,在对有价值的案例进行观察、记录的同时,还要反思所观察到的现象、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提交案例前,首先必须对课题中的相关理论进行学习,内化,进行自我反思与剖析,学习用理论来解析现象,并写出书面反思材料,再在园本教研中提出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交流,接受群体的剖析与质疑,而后再反思、再研讨,使自身的反思习惯与反思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在1、2、3课例研讨中,我们采取的主要形式是:集体备课(由主备人说课,老师们共同讨论,最后形成教案)——课例研讨(执教者针对所开的课进行自我反思;听课老师提出自己的见解;共同修订、完备教案)——阶段小结(其他班级老师反馈教案实施情况,提出自我的反思;年段老师共同研讨,得出结论,形成阶段小结;最后汇聚成一个完整的案例。)”的顺序进行。执教者在承担执教任务后,首先要对所要开展的活动进行分析,设计教案,再反思目标的制定是否准确、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指导方法是否适宜等等,最后提交教案到课题组,共同备课、研讨,在开展活动后,执教者要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而其他的老师在修订调整教案后也要在下一次的教研活动中提出自我的反思,可以说每一个参与课题研讨的人都在不断的进行着反思,她们都是教研的主人,她们在观摩——研讨——内化——实践——反思的循环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通过两年的磨练,我们的老师已经成为教育的有心人,能自觉将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接触到的典型案例以适宜的方式及时记录下来,在园本教研活动中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寻求问题的症结所在及解决的方法。老师们在感知、分析、判断、反省、决定的复杂思维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理论和实践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案例反思不仅为老师提供练笔的机会,更增强了她们反思的意识,掌握反思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关注和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获取更多直面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经验。

成果三:幼儿园的成长

园本教研的实施离不开一个团结、互助、向上的集体。懂得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还不够,同伴间的互助也十分重要。新教师有新鲜的教学理念,老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同个性的教师,身上有不同的闪光点,同伴间如果能友好合作,取长补短,就能相得益彰,共同成长。园本教研使我园形成了一个互帮互助、共同分享、合作支持的教研团队。在研讨中,大家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分享各自的经验与体会,形成思维的碰撞和磨合,从而产生新的思路。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乐趣,及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获得专业成长的成功感。集体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

园本教研为教师提供了学习、成长的平台,在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园本教研中,老师们的观念得到了转变,她们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提升,学会了把研讨中反思的观点放到实践中去验证、提升,成为专业素质强硬的好老师;她们更是从中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感受到工作的幸福,

成果四

论文获奖:《反思教师成长的基石》王静华 区一等奖 市三等奖

《巧用游戏----点亮孩子的童心》王静华 省蓝天杯三等奖

《鸟中有凤凰,袜中有鹰皇》朱小静 师陶杯三等奖

《图形宝宝》江娟 区三等奖

《在反思路上成长》江娟 区三等奖

《情景教学法在小班绘画中的运用》 区三等奖

《科学区角的研究》 李小燕 师陶杯三等奖

《让“悦”读伴小班幼儿快乐成长》马晓辰 区三等奖

教研观摩、讨论、反思:

数学《有趣的图形宝宝》《8的组成》 科学:《小鼻子真灵》《有趣的磁铁》《装电池》

语言阅读:《爱心小屋》《小蛇多多》区域游戏:《竹林深处》、《鞋意浓浓》等等

六、引用或参考的文献

张馨予《幼儿游戏活动与指导》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2年8月第一版

朱小娟《幼儿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年4月

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朱家雄等 《解读童心》 百花出版社 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