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之窗>>论文、案例>>教师论文>>正文

戴明环理论在园本教研中的有效运用
发布者:沈红   发布时间:2017/3/27 13:32:20   浏览次数:2263

戴明环理论在园教研中的有效运用

摘要“戴明环”(Deming Cycle)管理理论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W.E.Deming)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步骤的研究中,提出的管理过程的理论。戴明的管理过程理论,不仅在企业管理中得到运用,而且也被运用到科研工作和学校教育的管理工作中。根据“戴明环”理论,幼儿园园本教研的过程也离不开计划、执行、检查、行动这四个基本阶段。这既是幼儿园教研管理的基本程序,又是教研管理的基本方法。我园的园本教研工作也根据“戴明环”理论进行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运用这一理论于幼儿园的园本教研管理之中能保持教研工作的周期性、循环性、稳定性与重复性,有利建立正常的教秩序,是开展有效教研的基础。

关键词戴明环理论 、园本教研、研训管理

一、 戴明环理论的内涵与特

1. 戴明环理论PDCA循环)的内涵

戴明环理论: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又称PDCA循环。P、

D、C、A分别是英文的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处理)四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循环认为质量管理工作必须顺序经过的四个阶段:1.P(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 2.D(do)执行。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3.C(check)检查。就是要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4.A(action)行动(或改善)。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2. 戴明环理论PDCA循环)的特点

1) 各级质量管理都有一个PDCA循环,形成一个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互相制约,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在PDCA循环中,一般说,上一级的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依据,下一级的循环是上一级循环的落实和具体化。

2) 每个PDCA循环,都不是在原地周而复始运转,而是象爬楼梯那样,每一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这意味着质量管理,经过一次循环,解决了一批问题,质量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3) 在PDCA循环中,A是一个循环的关键。

戴明环理论在园本教研中的具体应用

戴明的“PDCA”论,不仅在企业管理中得到运用,而且也被运用到科研工作和学校教育的管理工作中。根据“戴明环”理论,幼儿园园本教研的过程也离不开计划、执行、检查、行动这四个基本阶段。这既是幼儿园教研管理的基本程序,又是教研管理的基本方法。我园的园本教研工作也根据“戴明环”理论进行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运用这一理论于幼儿园的园本教研管理之中能保持教研工作的周期性、循环性、稳定性与重复性,有利建立正常的教秩序,是开展有效教研的基础。

(一) 计划阶段(Plan)——对我园园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分析

1. 我园园本教研的现状调研为进一步了解我园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和专业发展中的需求,使我园园本教研工作更具针对性,我们向全园教师发放了《ML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问卷调查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开展调查,了解我园教师的发展需求。调查显示,我园80%的青年教师对专业发展具有较为强烈的需求,对园本培训十分重视,愿意通过培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提高实际教学能力、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更新教育理念上都希望通过培训、研讨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提升。20%的中老年教师即将面临退休,面对新的教育形式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也不那么强烈,更多地是被动接受。

2. 我园园本教研的现状分析。

1)教师主体性的缺失。园长或教研组长作为教研活动的发起者、主导者和考核者,集中掌握话语权,主导着教研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则是教研活动的参与者和被考核者,在教研活动中处于被动学研的状态,多以倾听和记录为主,主体性得不到体现。

2)缺乏有效引导。组织者的强势引导。在园的教研活动中可以感受到,教研组织者在教研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致使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失去了话语权。组织者常常在教研最后给出老师一个固定的答案,而固定答案又常常使老师在实践中困惑,因为固定答案来自组织者的观点,受组织者个人观点和已有经验的影响,与老师的经验存在差异。同时,固定的答案只能解决某一特定教育事件的问题,给不了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没有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主题不突出。研究的主题偏大,难以深入探讨;研讨话题的游离,在幼儿园教研活动中经常会发现,教师的研讨话题会随着同伴的话题而不断地转移,教师的观点也会随着前面发言者的观点而改变,如果没有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引领,教研活动的研讨就会慢慢变成畅谈会,预先想解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导致教研活动的低效或无效。

4)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幼儿园的教研计划制定研究内容只是不同问题的罗列,对某一问题没有系统的研究,有的问题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成系统研究,但学期或学年之间没有衔接,幼儿园没有园本教研的长期整体规划。

5教研形式固化。一直以来,我们的教研总是画着一个圈:有的圈定着人数--教研组、课题组、年级组;有的圈定着内容--活动观摩、理论学习、集中研讨;有的圈定着形式—轮流发言、你问我答、一人讲多人听。不同的从不同的方面禁锢着我们,研究难以深入。

6)研究成果不能实践中落实。园本教研的主要特点是研究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但是在实践中却发现,教研活动的结果常常是教师都清楚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好,或者是已经通过教研活动解决的问题却经常在工作中再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幼儿园没有关注到园本教研成果的管理和使用。这也是我园园本教研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3. 多维度思考,制定园本教研方案。在对我园园本教研现实状况全面了解和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园教研工作管理的目标和措施,反思以往园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创新园本教研模式。首先,转变教研活动组织者的观念。明确教师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在教研活动中要关注本园教师的问题,并引导教师自己解决问题,要通过多种方式调动教师的教研积极性;其次幼儿园园本教研合理规划,要有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长期规划与幼儿园的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可以保证教研的系统深入,短期计划是长期规划的具体化,也是对长期规划的补充,一般要根据现时情况增加研究内容;然后,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园本教研活动。通过听课评课、讲座、教研组或备课组的学习交流、自主学习及反思的行动研究、青蓝结对、区名师带教、年轻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网络培训、专家引领等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另外,多渠道完善园本教研制度,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作规范,通过制度来保障落实

(二)实施阶段Do——我园园本教研新模式的探索与推进

1. 互动研讨激发教师主动参与。了解教师困惑,增强问题意识。倾听教师的教育目标和设计思路、真实的想法和困惑以及自我评价,了解教师的原有认识,判断教师对自身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认识程度,发现教师的内在需要,寻找阻碍教师发展的关键点。挖掘教师的原有经验、教育行为中的闪光点和背后的深层原因,将此作为激发教师研究愿望、提升自身实践智慧、反思自身教育观念、实现教育行为创新的基础。设置具有启发和导向性的、环环相扣的问题,促使教师在问题的引导下产生认知冲突,自己发现问题,并在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中澄清、调整和重构自己的认识,产生新的视角和思路。依据教师的实际需要,提供几种可供选择的建议,为教师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并通过建议提供一种专业化的导向,给教师一些思考方向和设计思路上的启发。从而激发教师的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

2. 多元分层,优化园本培训模式。

1)共性需求,多元培训。针对教师需求存在的共性问题,采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实现更好的效果。如专业理念和专业知识培训:采用“专题讲座+案例研讨”的方式进行;专业能力方面的培训采用“理论学习+现场观摩研讨+自我实践反思+交流展示”的方式进行;文化理念培训采用文本学习--理念解析--操作实践行为升华”的方式进行。

2)个性需求,分层培训。

入职期教师:岗前培训、一日活动各环节操作培训、语言教学法、PPT制作技能技巧等。他们专业搭桥,尽快胜任工作。

发展期教师:名师课例研析、专题研究式培训、案例跟进式培训、竞赛比武性培训、说课培训、班主任培训等。他们专业发展搭台,让他们充分展示,在参与中发展。

成熟期教师:教科研研究方法、学习信息交流、论文、课题撰写、外出培训、名师工程等。让他们专家、名师面对面,学习新理念与名师互动,活动提升。

3)问题生成,随机培训。针对日常教学和管理中随机生成的实际问题,组织相关人员及时生成专题,并进行研讨。及时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培训的时间是随机,培训的内容是灵活多样、小版块式的。这些工作中发现细节问题及时研讨解决问题策略的随机培训是非常受欢迎的。

3. 资源开发,支持教师专业成长和需求

1)骨干教师个人研究资源档案。目的帮助骨干教师规划职业成长记录自己在工作中的成长经历,积累研究过程资料,促进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

2)园本教研活动资源包。进行教研活动资料的过程性收集和整理,包括整个活动的策划方案、活动开展过程、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材料及教研活动开展以后的反馈和反思等等。资源包的有效积累帮助我们准确地掌握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研讨中的所思、所想及所需,更近地走入教师的内心世界,为园本教研活动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进一步帮助我们梳理,反思园本教研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3)教研信息资源库。建立了课题研究、课程建设、游戏指导、教育技能、环境创设等资源库、多媒体音像资源库、文献资料学习平台等,尽力满足教师展开各种活动的需要。

4)园本课程资源库。包括课程指引、主题计划、主题回眸、周计划、逐日计划、课程审议、生成活动、教育笔记等,为教师有效实施课程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检查阶段Check——对我园园本教研工作的整体把握

检查阶段主要是对进行的工作,按照既定的计划,加以检查、监督、纠偏、反馈和指导,对执行的工作予以有效控制。通过检查,可以弄清楚实施过程中哪些工作已经圆满完成,哪些工作还需要继续完善,成功的经验有哪些,不足又是什么。将检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汇总分析。该环节是承上启下的一环,既总结过去,又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信息依据。

1. 突出一个“督”字。围绕我园园本教研工作的开展,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多元培训,通过观察、调查研究进行督查,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情况和收集信息,更好地实现教师研训目标。

2. 注重一个“导”字。多途径完善园本研训督导制度,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作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作为园本研训工作的重要参考。对教师研训工作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检查和监督,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建立起与之匹配的研训督导长效机制。

3. 强调一个“促”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的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路上来。”通过对研训工作的督查,要发现、梳理研训的成果并激励表扬、加以推广,让教师感受到集体的荣誉,激发他们参与研训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教研组的建设。

(四)行动阶段(Action)——对我园园本教研工作的冷静思考

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总结、推广或进行标准化研究;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反思,以免重现,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总结经验教训。理清楚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确认行之有效的经验,把好的做法加以提炼,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贯彻执行。

处理存在的问题。把存在的问题加以归纳整理,记录备案,分析原因,制定新的解决方案,转入下一个循环中。

幼儿园的园本教研工作管理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园本教研管理工作的运转,离不开管理循环的转动,这就是说,改进与解决问题,创新园本教研管理模式各项工作,都要运用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从而使研训质量在这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中持续提高,我们的研训工作也将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得到螺旋上升。

【参考文献】

1. 张惠珍《戴明环理论在区域学前教育研训管理中的应用 早期教育 教科研 2013.01

2. 刘梅 《“需求生成、多元分层教师园本培训模式的实践研究》 早期教育 教科研 2015.07-08

3. 徐蕾《园本教研文化诉求》 幼儿教育实践研究论丛(2011)

4. 方莉华《行走在“和而不同”视野下的园本教研》 幼儿教育实践研究论丛(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