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由此可见,环境在幼儿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已经不言而喻。为更好地学习和践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丰富幼儿一日活动内容,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与深化,让幼儿能够真正的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成长,6月11日中午,秣陵中心幼儿园“问题群”二共同体成员开展了“班级支持性环境的创设与优化”的第四次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主题是“儿童视角的支持性环境创设与优化”,此次教研活动基于“支持性环境创设”的实践案例,通过小组研讨进一步分析“支持性环境创设”存在的困惑与问题,尝试运用前期小组研讨梳理的策略进行案例分析,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支持性环境创设”的内涵,更好地用理论指导实践。
教研活动开始沈园长对此次教研活动主题背景与要求进行说明,并带领老师回顾《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文件中关于“环境创设”的 相关内容,讲解环境创设的考察要点。
回顾完相关理论知识后,沈园长结合案例——《我的班级我做主》,带老师依据支持性环境创设的优化策略对案例进行分析。案例讲述后,教师分为两组,完成分析研讨记录表的同时,针对案例进行小组讨论。
随后,两名教师代表对刚才的小组讨论进行分享,他们表示:幼儿参与班级环境创设对幼儿个体全面发展有深远的意义。第一,班级区域是幼儿的区域,不是教师的区域。只有幼儿对自己最了解。他们最喜欢什么,最想玩什么和怎么玩都应该是他们说了算。第二,幼儿参与班级区域创设,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对树立主人翁意识有深远影响。第三,幼儿最大的收获是在区域创设中不断动手、动脑,除了体验操作的快乐,激发了探索的兴趣,还能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的优势。教师应把握教育契机,将幼儿的自由发展与有计划的环境创设教育目的结合起来,最终使班级环境创设发挥出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实现环境创设的育人价值。同时,也针对案例,教师提出了进一步的优化调整策略,如时间上的安排调整、教师的角色转变等。
最后,沈园长对大家的积极讨论和献言献策表示肯定,同时也跟大家分享了班级支持性环境创设的相关策略,如创设儿童“可看”“可探”“可说”的环境;合理规划空间布局,促进幼儿自主游戏;设置种类丰富的区域,满足幼儿个体需求等。通过本次教研活动,秣幼的老师们将始终聚焦环境优化,助力幼儿成长,基于儿童立场,支持儿童、呈现儿童,孜孜不倦地追求常态化的教育状态。在研中学,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环境,寻找一角一室中遗落的教育秘密,充分发挥环境在童年“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价值。
撰写|李彦娇
负责|沈红
校对|张权
审核|周翠玉